关键词
诗文库 正文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乞裁减浮费劄子绍熙元年十月 南宋 · 何澹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八、《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六之六五(第六册第五八○五页)
尝考渡江之初,东南岁入止十馀万,绍兴以后纲目始繁,据吕颐浩奏,宣和中户部支费每月不过九十万,绍兴三年户部之费每月一百一十万,然则绍兴之初已多承平二十万矣。
所费既多,所取不得而不阔,如总制、如月桩、如折帛、如降本、如七分坊场、七分酒息、三五分税钱、三五分净利、宽剩折帛钱、僧道免丁钱之类,则绍兴间权宜创置者也;
如州用一半牙契钱买银收回头子钱、官户不减半役钱、减下水脚钱之类几一百万,则又乾道间权宜创置者也;
经制并无额钱增收窠名之类,则绍兴间因旧增添者也;
如添收头子钱、增收勘合钱、增添监袋钱之类,凡四百馀万,则又乾道间因旧增添者也。
方其军兴之初,则以乏与为虞,及其事定之后,则又以养兵馈虏为忧,是以有置而无废,有增而无减。
今总天下财赋除内藏出入之数已降指挥自行稽考外,所有四川钱引一千六百一十万二千二百六十三道,旧年指挥自行检察支拨,亦不复稽考,特考其归朝廷隶户部与夫四总领所之科降,诸戍兵、牧马、归明、归正等处之截留,凡六千八百万一千二百万贯。
内朝廷九百六十五万一千一百馀贯户部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馀贯,四总所二千九百万六千馀贯,诸戍兵、牧马、归正等处一千六十二万馀贯,此其大凡也。
户部岁收一千八百馀万,岁支亦一千八百万,每月所破宫禁百司三衙请俸非泛杂支之类一百五十馀万。
然则比之绍兴之初增四十万,比之承平增六十万矣。
臣等再以淳熙十六年而较之,隆兴元年则增一百二十馀万,较之绍兴三十二年则数又倍增。
舒国用,以宽民力,惟有裁减浮费,今具可以裁减者画一开具:
一、欲除供奉三宫、皇子府、奉使入国使人到阙密赐、并接送伴公使支赐、文思院造作衣带招军例物、驾出折食钱、三衙内外诸军雪寒出戍借请、郊礼锡赐等钱物外,如宰执文武百官司进书庆典、拜郊支赐、生日及葬埋非泛赐赉钱物,并与三分减去一分。
一、武臣正任遥刺以上请给,除南班随龙统兵战守官仍旧制得支真俸外,其馀乞免偕减,并许户部执奏,仍许给舍缴駮。
一、诸军额外将官多是并缘陈乞之人,近来殿、步两司遂至一百四十馀员,委是冗滥,乞行住差。
一、诸军权统制统领等官供给钱,合递降一等支破。
近来乃有军帅陈乞差权之人径乞先次支破正官供给。
欲乞申严乾道八年五月十三日指挥行下。
一、卿少、监少乞不并置,其馀冗员太甚去处,亦量行减省。
一、制造御前军器所有东作坊万全作坊、万四指挥,见今凡三千二百馀人,内万四指挥名为杂役,其实多供诸处当直。
欲乞专委察官与本部郎官军器监少同点提官躬亲入所拣汰。
老弱疾病之人并行减半支请,与之养老,若无技艺之人并与拣汰。
一、御前祗应见今五十九员,比之前日委是大段增数。
一、閤门官见今四十八员。
窃见祖宗时宣赞引喝不过三五员,熙宁间始置通事舍人十三员,閤门看班祗候六员,欲乞详酌立一定额。
一、建炎渡江之初,诸百官司前后打请不及,权行兜请,自后因循,不行釐正。
欲乞今后支请之人并依外郡例按月支给,更不兜请。
一、三省激赏库每年以十万贯为额,于左藏库分料关支,隆兴二年再添二万贯。
缘支用节次增添,故取拨虽多,而拖欠愈甚。
近来宰执目子钱并已改用乾道九年体例,所有本库应干支用自合一体施行。
一、诸处犒设钱本以酬劳,今所在吏职每于年终或上下半年辄支犒设,委是无谓。
欲乞今后因事只与特支,不许泛行请也。
一、雪寒钱本以恤军人之贫悴,今来玉牒所秘书省日历所、国史院等处公吏皆有上项支给,乞行减罢。
一、省马院见今有马一百九十馀匹,缘为不堪乘骑,合破省马之官往往却于别处借用,而本院所养兵级三百馀人多于诸处影占身役。
今乞委官覈实,除的合存留人外,其馀发归元来去处。
一、二省、枢密院录事承旨已下所破赍擎、控马、打食等人,缘渡江之初未有定止,权时创置,亦有体例。
支破者人数猥众,其间又有一将暂权职事便行支破,职事既去,因仍冒请。
欲乞委官究实,庶免重耗。
武选官名诏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一、《宋大诏令集》卷一六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六之三五(第四册第三六四二页)、《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六二
昔在神考董正治官,肇建文阶,以禄多士,联职合治,各有等差。
名实既宾,以克用乂
武选官称,循沿末世,有志未就,以迄于今。
述而后明,靡敢怠废!
夙夜惟念,易而新之,训迪厥官,自我作古。
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尔有官,尚慎乃止,钦哉成宪,其尔之休。
所有武阶磨勘、迁改、请给、奏荫等,凡厥恩数,悉如旧章。
咨尔有众,祗于新书,毋忽。
横行/新官。
旧官/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中亮大夫
客省使/中卫大夫
引进使/拱卫大夫
四方馆使/左武大夫
东上閤门使/右武大夫
西上閤门使/中亮郎
客省副使/中卫郎
引进副使/左武郎
东上閤门副使/右武郎
西上閤门副使/右十二阶,大夫带遥郡仍旧,内通事舍人閤门祗候看班祗候仍旧。
皇城使以下/新官。
旧官/武功大夫
皇城使/武德大夫
宫苑使
左右骐骥使
内藏库使/武显大夫
左藏库使
东作坊使
西作坊使/武节大夫
庄宅使
六宅使
文思使/武略大夫
内园使
洛苑使
如京使
崇仪使/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使
西染院使
礼宾使/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右八阶,带遥郡仍旧。
皇城副使以下/新官。
旧官/武功郎
皇城副使/武德郎
宫苑副使
左右骐骥副使
内藏库副使/武显郎
左藏库副使
东作坊副使
西作坊副使/武节郎
庄宅副使
六宅副使
文思副使/武略郎
内园副使
洛苑副使
如京副使
崇仪副使/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武义郎
西京作坊副使
西染院副使
礼宾副使/武翼郎
供备库副使/右八阶。
内殿承制以下小使臣/新官。
旧官/敦武郎
内殿承制/修武郎
内殿崇班/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忠训郎
左侍禁/忠翊郎
右侍禁/成忠郎
左班殿直/保义郎
右班殿直/承节郎
三班奉职/承信郎
三班借职/进武校尉
三班差使/进义校尉
三班借差/右一十二阶。
入内内侍两省/供奉官
东头供奉官/左侍禁
西头供奉官/右侍禁
殿头/左班殿直
高品/右班殿直
高班/仍旧。
黄门/祗候侍禁
祗候殿头/祗候殿直
祗候高班/祗候黄门内品
祗候高班内品/仍旧。
祗候内品/仍旧。
贴祗候内品/右一十一阶(八阶改,三阶仍旧)
大将等:
新官。
旧官/进武副尉
大将/进义副尉
正名军将/守阙进义副尉
守阙军将/右三阶。
殿侍/新官/下班祗应
差在京宗室及外州军祗应称殿侍,非是。
除东西班应奉人依旧外,馀令改作下班祗应
正任:
节度使/观察留后/观察使/防禦使/团练使/刺史/右六阶仍旧,不带持节等。
南班环卫官/诸卫大将军/诸卫将军/率府率/率府副率/别无领职,不碍官制,合依旧。
卫官各有三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共四十六阶。
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卫/合依旧。
率府率、率府副率,五等十阶/左右卫司禦率府率/左右卫清道监门率府率/左右卫司禦清道率府副率/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左右内率府副率/合依旧。
医职/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
军器库使/保和大夫
西绫锦使/保安大夫
榷易使/翰林良医
翰林医官使/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
军器库副使/保和郎
西绫锦副使/保安郎
榷易副使/翰林医正
翰林医官副使
言除宋球閤门副使不当奏元祐四年八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一
閤门副使号为横行,名品要近,事任渐峻,右臣得之,最为荣宠,自有定员,限年次补。
若非显著边功,不可辄有超越。
无功冒进,公议不以为允。
欲乞圣慈指挥,勘会自任通事舍人以来及与未及合转横行年限。
或谓朝廷以两使高丽悯其勤远,又奉使到今,岁月已久,何因忽复追赏,亦乞勘会两次曾与不曾比类沾恩。
如年未应法,又曾被恩,即今日所授,诚出无名。
此例一开,何以制遏侥倖?
法令之信,不可不守,伏望追寝告命,以协至公。
奏请裁省閤门员额疏靖康元年五月二十五日 宋 · 胡舜陟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四、《胡少师总集》卷一、《靖康要录》卷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窃闻神宗皇帝即位之初,用宫邸直省官郭昭选等为閤门祗候司马光言:「此祖宗所以蓄养贤才,以待任使之地。
班序差遣,事事不同。
在文臣为馆职,岂可使厮役为之」?
知閤门之职,祖宗所重,宣导赞喝,不过三五人。
熙宁间通事舍人十三员、閤门祗候二十三员、看班祗候六员,当时议者犹以为多。
舍人一百八员、祗候七十六员、看班四员、内免供职者一百三员。
冗滥之弊,莫此为甚,盖由宦侍恩幸,卖以求财,朱勔父子所卖尤多,富商家子往往得之。
真宗时王夫人因圣节乞亲属补閤门,帝曰:「此职非可以恩泽授」。
并不许。
夫以恩泽授犹不可,而宦侍恩倖卖以求财可乎?
伏望特诏裁省,以杜倖冒。
册命高丽国王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
王者法天而育兆庶。体地而安八纮。
允执大中。式彰无外。
斗极正而众星咸拱。溟渤广而百谷皆宗。
所以居戴履之伦。穷照临之境。
宏道修德。恭已虚怀。
归心者眷为王人。向化者被以风教。
由是举封崇之命。稽旌赏之文。
垂于古先。罔敢失坠。
其有地称平壤。师擅兼材。
统五旅之强宗。控三韩之奥壤。
务权镇静。志奉声明。
爰协彝章。是加宠教。
咨尔权知高丽国王事建。身资雄勇。
智达机钤。冠边城以挺生。
负壮图而閒出。山河有授。
基址克丰。踵朱蒙启土之祯。
为彼君长。履箕子作藩之迹。
宣乃惠和。俗厚知书。
故能道之以礼义。风骁尚武。
故能肃之以威严。提封于是谧宁。
生聚以之完辑。而复行及唇齿。
分笃皮毛。忿黠虏之挺祅。
恤邻邦而救患。矧以披肝效顺。
秉节纳忠。慕仁寿以康时。
识文思之抚运。海航深险。
输眷贡琛。继陈述职之仪。
茂著勤王之业。夫推至诚而享丰报。
道之常也。奠真封而显列国
礼之大也。劳有所至。
朕无爱焉。今遣使太仆卿王琼使副太府少卿通事舍人杨昭业等持节备礼。
册命尔为高丽国王。于戏。
作善天降之祥。守正神祚之福。
干戈慎于危事。文轨资于远谋。
永为唐臣。世报王爵
往践厥位。汝惟钦哉。
河东将校功赏第一劄子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王魏公集》卷四
臣勘会宣抚司指挥本路领兵入界,至啰兀城与种谔会合,仍令修列堡障,创置四寨。
许咸吉等既至会合处,道上亦不曾遇大敌,只是捕斩老小,驱掠牛羊,盖乘西人不备,遂到彼处。
至于修置堡寨,骚动一路,致西人将引重兵攻剽争夺,方知向去不能守禦
朝廷必已详知事实。
今来论功行赏,不自朝廷,宣抚司又不待经略逐司次第保明,只据当时诸处供到草状,一面超转官资,除授差遣
至如都钤辖通事舍人乃是朝廷谨选之官,今来只用宣抚司劄子,并已除授。
宣抚司指挥本司,令限劄子到,便起文请受,称呼新官。
自得指挥以来,外人议论纷纭。
不唯差次等第未得平允,兼以谓今来除授,乃是宣抚司以昨来出兵绝无成效,超越除拜,无以慰塞舆论。
臣窃观自古用兵,委用将帅,未有今日之事。
向使宣抚司所任将佐皆能摧坚破敌,开拓疆境,合得上件爵赏。
至于近上官职,亦须奏请朝廷,乞降恩命。
况今来只以将士深入不测之境,暴露日久,须合酬其劳苦,宣抚司自当详悉差次轻重,何以遽然如此轻授,致骇物听。
自昔人臣得专封拜,非治平得已之事也。
臣被命守边,所见如此,不敢默默。
非不知宣抚司指挥奉行不疑,可以无咎,重念臣曾备位政府,国家安危,臣实与其休戚。
今若共行此事,依违不言,不惟臣私义不安,大惧有累朝政。
伏望朝廷将昨来得功将士,除将校蕃官已依宣抚司劄子指挥施行,更不重定外,其将官使臣、转官差遣,并令中书密院,或专委官重别裁定。
所贵不僭,稍全国体。
取进止。
押班宰相宜列班奏 后晋 · 贾元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三
是非既异。沿革不同。
举之则虽有旧规。考之则全无故实。
且夫酌人心而致礼。依神道而设教。
此乃经国之大端也。况通事舍人居赞导之职。
楼御史纠察之司。一则示于纪纲。
一则防于谬误。所以静观进退。
详视等威。实非抗礼于庭。
所谓各司其局。俾令不拜。
雅合其宜。伏以宰相押班
率千官而设拜。起居内殿。
统百辟以致词。仪刑文武之班。
表式鹓鸾之列。不得比赞导。
之职。讵可同纠察之司。
统冠偫寮。所宜列拜。
臣位居宪府。迹厕同班。
言或庶其得中。罪难逃于多上。
法宝联璧序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窃以观乎天文,日月所以贞丽
观乎人文,藻火所以昭发。
况复玉毫朗照,出天人之表;
金牒空解,生文章之外。
虽境智冥焉,言语斯绝;
咏歌作出焉,可略谈矣。
粤乃《书称汤诰》,篇陈梦说。
昔则王畿居亳,今则帝业维扬功施天下,我之自出。
岂与姚墟石纽,谯城温县,御龙居夏,唐杜入周而已哉!
皇帝垂衣负衣,辨方正位,车书之所会同。
南暨交趾,风云之所沾被;
西渐流沙,武实止戈。
宜生之剑,乐彰治定;
庖牺之瑟,相兼二八。
知微知彰,将称四七;
如貔如虎,宁俟容成
翠屋之游,广成石室之会。
故以宗心者忘相,归凭者常乐
昔转轮获法,南宫有金龙之瑞;
梵天请道,东朝开宝盖之祥。
尽善尽美,独高皇代。
古者所以出师入保,冬羽秋签。
实以周颂幼冲,用资端士;
汉盈末学,取凭通议
《大传之论孟侯》,《小戴》之谈司业
山川珍异,俟郊迎而可知;
帷幄后言,藉垦田而求验。
以今方昔,事则不然。
我副君业迈宣尼道高启筮之作。
声超姬发,宁假卞兰之颂。
譬衡、华之峻极,如渤、澥之波澜。
显忠立孝,行修言道;
博施尚仁,动微成务。
智察舞鸡,爻分封蚁;
爰初登仕,明试以功。
德加三辅,威行九流。
董师虎据,操铍蝉冕。
律乡沈济,物仰平分之恩;
沂岱邛岷,民思后来之政。
陈仓留反裘之化,淮海墨帻之声。
威渐黄支,化行赤谷。
南通舜玉,北平
朝鲜航海,夜郎款塞。
然后体道方震,两施云行;
汉用戊申,晋维庚午
增晖前曜,独擅元贞
恩若春见,惠如冬日
履道为舆,策贤驷;
降意韦编,留神缃帙。
许商算术,王围射谱;
南龟异说,东驰杂赋。
任良奕基,羡门式法;
箴兴琴剑铭自盘盂。
无不若指诸掌,寻泾辩渭。
重以凤艳风飞,鸾文飙竖。
纤者入无经,大者含元气,韵调律吕,藻震玄黄。
岂俟取赞彦先,询闻雅主。
至于鹿苑深义,龙宫奥说;
远命学徒,亲登讲肆。
词为宪章,言楷式;
往复王粲,事轶魏储。
酬答蔡谟道高晋两,似悬钟之应响,犹衢尊之待酌,率迩者踵武,逖听者风声。
是使金坚闭法,宝冥夕梦;
无怀不灭,华胥夜感。
自非建慧桥,明智剑,薰戒香,沐定水,何以空积忽微,尘贤劫而终现,黍累回干,蕴珠藏而方传。
加以大秦之籍,非符八体;
康居之篆,有异六爻。
二乘始辟,譬马传兔;
一体同归,弃犀崇象。
润业滋多,见思平积;
本有凝邈,了正相因。
虽谈假绩,不摄单影;
即此后心,还踪初焰。
俱宗出倒,莲华起乎淤泥;
并会集藏,明珠曜于贫女。
性相常空,般若无五时之说;
不生烦恼,涅槃为万德之宗。
无不酌其菁华,撮其旨要,采彼玳鳞,拾兹翠羽,润珠随水,抵玉昆山
每至鹤关旦启,黄绮之俦朝集;
鱼灯夕烂,陈吴之徒晚侍。
皆仰禀神规,躬承睿旨。
爰锡嘉名,谓之联璧。
联含珠而可氦,璧与日而俱升。
以今岁次摄提,星在监德百法明门,于兹总备,千金不刊,独高斯典,合二百二十卷,号曰《法宝联璧》。
虽玉杯繁露,若傍蒹葭
金台凿楹,似吞云梦
绎自伏枥西河摄官南国,十回凤官,一奉龙光。
笔削未勤,徒荣卜商之序;
稽古盛则,文惭安国之制。
谨抄纂爵位,陈诸左右:
使持节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湘东王绎,年二十七,字世诚
侍中国子祭酒南兰陵萧子显,年四十八,字景畅
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彭城刘溉,年五十八,字茂灌
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东宫侍南琅邪王修,年四十二,字彦远
吴郡太守、前中庶子、南琅邪王规,年四十三,字威明
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彭城刘孺,年五十五,字孝稚
太府卿步兵校尉河南褚球,年六十三,字仲宝
中军长史、前中庶子陈郡谢桥,年四十五,字国美
中庶子彭城刘遵,年四十七,字教陵
中庶子琅邪王稚,年四十五,字孺通
宣城王友、前仆东海徐喈,年四十二,字彦邕
御史中丞河南褚稚,年六十,字士洋
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陈郡袁君正,年四十六,字世忠
中散大夫金华宫家令吴郡陆襄,年五十四,字师卿
中散大夫琅邪王藉,年五十五,字文海
安太守、前家令东海徐离,年六十四,字士缋
尚书左丞沛国刘显,年五十三,字嗣芳
中书侍郎南兰陵萧几,年四十四,字德玄
云麾长史寻阳太守、前仆京兆韦棱,年五十五,字威直
国子博士范阳张绾,年四十三,字孝卿
车长史南兰陵萧子范,年四十九,字景则
庶子吴郡陆罩,年十八,字洞元
庶子南兰陵萧填,年四十,字文启
秘书丞、前中舍人琅邪王许,年二十五,字幼仁
宣城王文学琅邪王训,年二十五,字怀范
洗马权兼太府卿彭城刘孝仪,年四十九,字孝仪
洗马陈郡谢禧,年二十六,字休度
中军录前洗马彭城刘蕴,年三十三,字怀芳
洗马吴郡张孝总,年四十二,字孝总
南徐州治中南兰陵子开,年四十四,字景发
西中录事参军典书通事舍人南郡庾肩吾,年四十八,字子慎
北中记室参军颍川庾仲容,年五十七,字仲容
惠记室参军南兰陵萧滂,年三十二,字希传
舍人南兰陵萧清,年二十七,字元专
惠主簿前舍人陈郡谢嘏,年二十五,字茂范
尚书都官郎陈郡殷劝,年三十,字弘善
安北参军彭城刘孝威,年三十九,字孝威
尚书殿中郎南兰陵萧恺,年二十九,字元才(《广弘明集》二十)
押班宰相等不随庶官俱拜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文献通考》卷一○七
文武常参官每日于正衙立班,閤门使宣不坐后,百寮俱拜。
旧制唯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各缘提举赞扬,所以不随庶官俱拜。
唐天成末,议者不悉朝仪,遽违旧典,遂令押班之职一例折腰。
此则深忽礼文,殊乖故实。
宰相居庶寮之首,御史持百职之纲,严肃禁庭,纠绳班列,虑于拜揖之际,或爽进退之宜。
于是凝立静观,检其去就。
若令旅拜旅揖,实恐非宜。
况事要酌中,恭须近礼。
人臣爱主,不在于斯。
通事舍人职司赞导,比者两班进退,皆相其仪。
今则在文班武班之前,居一品二品之上,端笏齐拜,礼实未闻。
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并请依天成三年以前礼例施行,无至差忒。
谢皇太子施香炉铜钟等物启 南北朝末隋初 · 僧智越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天台寺智者弟子沙门智越一众启:使人兼通事舍人张乾威至,谨领前件,物等并皆完净。
仍即陈罗先师舍利龛前,具宣来令,并唱施物,又千僧法斋。
伏惟弘护殷勤,慈泽周至。
香炉微妙,天匠庄严。
洪钟和雅,震集凡圣。
胜幡舒旆,疑悬梵宫。
酥麨监,请同香积。
法衣净饰,无著离尘。
毡物丰多,惊眩视听。
千僧云集,布满山庭。
爰降王人,光显林谷。
奉对灵龛,必神通摄受,标拟众圣,冀愿海庄严。
越等凡微,谬当恩沐。
慈润重沓,难可克胜。
合众虔虔,如履冰刃。
不任戴之至!
谨启谢闻。
仁寿二年正月六日(同上)
谢敕赉国清寺名并施物度僧启 南北朝末隋初 · 僧智越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天台山国清寺沙门智越一众启:兼通事舍人卢政力至,奉宣十月二十九日敕,云天慈训诲,赉寺瑞名,施物二千段,米一千斛,熏陆香二斛,千僧法斋,度四十九人出家,修治寺宇,即聚众烧香宣唱。
仰惟圣治,德合乾坤,子养万邦,抚安四海,助佛教化,度脱众生。
光大之恩,诚无等等。
越等虽披法衣,行不称照,乃侍先师,每乘宗范,日夜克责,无地启处。
伏奉敕旨,顶戴受持。
但凡庸小劣,不识菩萨大智。
昔陈世之时,亲闻师说,三国为一,有大力势人,当为造寺。
寺若立,国土即清,必为国清寺
于时车书未一,不识何言。
自尔以来,抱疑弗晓。
奉敕赉寺国清之名,还符本瑞。
山僧山民,载欣载喜。
始知诸愿菩萨,更相启发。
或作五品,或统万机。
光显三尊,利益国土。
庆此含情,幸闻休瑞。
仰瞻寺额,即如悟道。
但慈恩普被,日下同沾。
天台一方,偏感弘泽。
名衣上服,相次光临;
妙物粳粮,前后降集。
越等三学无功,一餐难受。
况米物盈积,岂可恭弘?
深惧不堪,虑延罪过。
庶藉慈宥,展竭愚诚,奉酬宸极。
天台幽远,自昔以来,单僧独行。
泰平在运,国清寺立,四十九人,一日出家,发落障消,实为希有。
冀其心力增进,学业日新。
念念功熏,奉资皇国。
又千僧结斋,凡圣云集。
日色华朗,僧徒欣戴。
仰惟先师妙德,不可思议。
感应神通,必当鉴降。
午后对使人开发灵龛,希有圣瑞备是,使人等公私道俗共见。
越等悲喜交至,谨以启知。
谨启。
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括州国清寺沙门智越等启(《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唐故客省使寿昌殿承宣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筠州诸军事筠州刺史本州团练使汝南县开国男周君墓志铭967年10月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五、全宋文卷三○、《徐公文集》卷一五、《全唐文》卷八八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君讳廷构,字正材洛阳人也。
岐山至德,绵瓜瓞者万邦;
洛宅旧都,守枌榆者百世。
簪组相继,谱谍存焉。
曾祖侃,太常博士
祖潜,深州乐寿县
避乱南徙,因家广陵
考延禧,明经擢第。
有吴之霸,受辟为淮南巡官,累官至户部郎中,与殷文公、游贞公同掌文翰。
无禄早世,故大位不跻。
君即户部第四子也。
幼而岐嶷,长而笃厚,躬行孝悌,馀力学文。
以荫释褐,补弘文馆校书,试吏为池州司户参军,改宣州宁国县尉
烈祖在藩,乃眷旧族,闻君修谨,复有吏能,因表为黄州长史,宠以朱绂,置之府朝。
及受禅,迁通事舍人
鸿业肇兴,王泽遐布,赞导之任,实寄司聪,护戎修聘,观风按狱,受命而出,动罔不臧。
历事两朝,任遇弥厚,赏赐既数,阶勋屡迁,而通事之任如故,盖惜其能也。
保大七年,转将作少监判四方馆事
浩穰之地,尹正为难,复以本官判江宁府事。
其间监诸侯之典者十,通四方之命者三,摄州府之政者六,按枉挠之狱者四。
或敷惠于新附之俗,或投身于危乱之地,本于忠而后动,忘其生而后存。
元宗嘉之,以为客省使
今上嗣位,深惟旧劳,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台州刺史
常御寿昌殿视事,中外之人,咸得引见,又以君为寿昌殿承宣
出为忠义军监军泉南等州宣谕使
还,迁筠州刺史、本州团练,仍使充客省使
君以备尝艰危,复逼迟暮,恳辞繁剧,恩旨不从。
丙寅岁十月二十二日,终于京师某里之官舍,春秋六十有六。
诏废朝一日,赐谥曰某
明年正月日葬于某所,礼也。
夫人天水县姜氏,辅佐之勤,率由妇礼,训诲诸子,备有义方。
大理评事崇俭,太常寺奉礼郎崇素,及崇顺、崇信等,皆儒谨,且不坠其先。
铉家世通旧,尝接姻娅,淡成之分,终始不渝。
何以寘怀,是用刊德。
其铭曰:
猗嗟周君,世济其名。
展如之人,克嗣厥声。
受任干蛊,临难忘身。
居中处约,全和保真。
与物皆化,万古同尘。
勿伐,惟新。
刊石表墓,于嗟善人!
释智越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五
皇帝敕:皇帝敬问括州国清寺沙门智越法师等,僧使智璪至,得书具至怀。
天台福地,实为胜境,所以敬为智者建立伽蓝,法缘既深,尊师义重,欲使宗匠遗范,奉而弗坠,菩萨净业,久而弥新。
然则去圣久远,学徒陵替,规求利养,不断俗缘,滋味甘腴,违犯戒律,此乃增长罪垢,岂谓福田?
师等离有为法,求无上道,弃俗诸漏,鉴在雅怀,犹须奖训未学修净行。
俾夫法门等侣,咸归和合,诸佛禁戒,毕竟遵行。
又此寺嘉应,事表先觉。
既理由冥感,即号国清寺
并有施物,用申随喜。
冬序甚寒,道体清豫。
朕巡省风俗,爰届江都,瞻望山川,载深劳想,故遣兼通事舍人卢政力往指此,不多具(《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天台设斋愿文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三世,法佛报佛应佛,法身应身化身。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法常故,诸佛亦
法常比丘
世间皆空,而实不空;
诸佛妙有,而实不有。
不有而有,不空而空,至寂恬然,始名至乐。
凡情弊报,皆生极苦。
迷之者则生盲皓首,得之者则罔像玄珠。
弟子幸凭胜缘,微因宿种,方便智度,生在佛家。
至尊皇后慈仁胎教,有八王子日月灯明之恩,十六沙弥大通智胜之勖。
加以昔莅淮海,钦尚释门,先师天台智者顗禅师,膺请江都,授菩萨戒,由是开悟,归凭有在。
而梦楹托讽,梁木先颓,合掌安禅,端坐示灭,于今数载,俨然若思。
适现仪形,续放光焰,弹指之声,震于龛室。
僧使报述,遐迩耸踊
皆由佛法僧力,感应相关,汲引含灵,故现斯瑞。
肃奉明诏,暂辍监国,巡慰淮海,衔吁毗黎,思报佛恩,少酬师道。
以今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谨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到天台山寺,敬设蔬饭。
虽调八水,多惭百味。
庶同纯陀之末供,有如净名之遥请,色香细软,遍满十方。
欢喜甘餐,宁唯百亿。
天仙龙神,并希云布;
任持世界,尽望星罗。
智者之分身,纳师资之摄受。
经称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愿消甘露,咸济苦海,应变秽土,通同净国。
天覆地载,长转金轮,七庙六宗,永安玉座,本支百世,绍隆万纪。
男女缁素,皆染大乘;
水陆空行,咸知佛性。
须弥入于芥子,未足成难;
食顷犹如巨劫,曷以为怪?
井蛙不识江海,蚊睫安知鹏翼。
以我今忏,并乞冰消;
以我今诚,皆入愿海。
发菩提心,遍在诸物。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以无所得,即菩提心。
无所得即是得无所得。
稽首归命,十方三宝(同上)
祭告智顗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维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景寅,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和南,敬告天台山寺先师智者全身舍利灵龛之座:粤窃闻民生在三,事之如一;
皆资圣范,能遂贤功。
颜回不值宣尼,岂邻殆庶?
尹喜不逢老氏,安致长龄?
况乎乘般若之舟,望菩提之岸,弗有明导,岂至宝所?
复因信受,俱次法城。
所谓自利利他,人我兼利,师及弟子,智断具足。
抑又闻曰:疏傅告老,太子赠以黄金;
桓师退辞,家庭陈于丧服。
斯并有为方内,少用报恩。
岂臻无际空表,尽酬师力?
弟子宿植德本,早承道教,身戒心慧,蒙莹明珠,旱穗寒茭,尽沾甘露。
虽复时流岁永,生灭不追;
行住坐卧,伏膺如在。
爰以景昧,谬齿元良
守器非才,升离多惧。
复承明诏,曩经作伯,暂辍监抚,还省宸方。
瞻望天台,有如地踊。
僧使续来,龛瑞重叠,多宝妙塔,如意分身。
玉豪金光,分宵破暗;
应念弹指,自室空声。
有一于此,已称显瑞;
四者难并,岂非希有?
昙光坐灭之后,道猷身证已来,兴公飞锡,所不能称,灵运山居,未有斯事。
盛矣哉!
是我大师证道之基趾也。
至矣哉!
是我良田之报岁也。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经称知恩报恩,诸佛皆尔。
近年虽遵诫约,修构祗桓,多惭布,止因山宇。
庶同心净域,胜土庄严;
幸僧众无亏,熏练不辍;
冥力深扶,人功多愧。
今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送僧使灌顶等还山,于寺设会,稽首接足。
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无量幽显,现前大众。
以此功德,仰资先师智者,早证正觉。
具如临终证现,已生安养,顷来留瑞,久现弥陁。
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回眸东视,不舍娑婆,转睇南阎,弥怜震旦。
沧溟巨海,尚不让于涓流;
嵩、华峻极,安苟排于微躬?
敢陈薄供,愿垂摄受。
当使无边法身,尽承甘露,无量化影,咸进醍醐,涅槃餐之不可穷,般若味之而不竭。
尽我念力,遵我师道,销我烦恼,满我誓愿。
现在未来,长惠拔提;
家国眷属,俱入大乘。
密往潜来,恒垂影响,尘劳障累,销除隐塞。
究竟等虚空,圆满如法界。
则大师胜力,诸佛荷担。
弟子衔慈,出如来藏,无离文字,以求解脱。
文字之性,即解脱也。
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同上)
奏排龙墀班状 闽国至宋初 · 陈致雍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三
右。臣闻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尊卑之秩。
朝廷有仪。其有未正者。
臣忝礼司。岂敢久而缄默。
累据通事舍人纪德柔等连状奏论。以其序立。
从前只缀北省供奉班末。寻为知御史高越奏改通事舍人班位。
即日无序立之地。臣窃详高越当时所奏。
末云北省无龙墀班。是使通事舍人以卑处尊之上。
甚得不便。窃以中书门下两省
近侍之官。所以佐天子而规大政。
从容禁中。左右献替。
其或入閤分佐龙墀之上。以宰相分立押班
即今北省侍之制也。于中品秩各不相敌者。
立位亦一一不相属。自殿陛以南分左右省
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前后差次为位。通事舍人既是中书门下官属
居赞导之职。亦只于北省供奉班末龙尾道下分作两行为位。
南省既各不相统。本以尚书六官为首。
自沙池横街以南为位。伏乞皇帝陛下准所奏。
遵皇朝旧式。每过前殿朝日。
依此排立。仍从班司指挥
纪德柔等过沙池以背稍退后分左右为位。所冀尊卑有序。
礼度无差。谨具奏闻。
百官相见仪奏乾德二年九月 后周 · 陶谷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宋史》卷一一八《礼志》二一、《宋会要辑稿》仪制五之一(第二册第一九一六页)
省官除授、假使出入,并参宰相起居郎以下参同舍人
五品以上官,遇于涂,敛马侧立,须其过。
常侍以下遇三公三师尚书令,引避;
其值仆射,敛马侧立。
御史大夫中丞皆分路行。
起居郎以下避仆射,遇大夫,敛马侧立;
中丞,分路。
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参三师三公、令、仆,郎中员外兼参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及本辖左右司郎中、员外
御史大夫以下参三师三公尚书令中丞兼参大夫知杂事中丞三院御史兼参知杂及本院之长。
大夫尚书令以上,遇仆射,敛马侧立而避。
大夫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皆分路。
馀官遇中丞,悉引避。
知杂兼避中丞,遇左右丞敛马侧立,馀皆分路。
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皆避知杂
三院同行,如知杂之例。
少卿监并参本司长官,丞参少卿
诸司三品遇仆射于途,皆引避。
诸卫大将军参本卫上将军
东宫官参隔品。
凡参者若遇于途,皆避。
公参之礼,列拜堂上,位高受参者答焉。
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厅如客礼。
内客省使宰相枢密使以客礼,閤门使以上列拜,皆答,客省副使通事舍人诸司使枢密承旨不答焉。
枢密使副、宣徽使皆差降其礼,供奉官殿直教坊使副、辞令官、伎术官并趋庭,倨受。
诸司副使大使通事舍人閤门使防禦团练刺史谒本道节帅节度防禦团练副使谒本使,并具军容趋庭,延以客礼。
少尹幕府于本院长官悉拜。
防禦团练判官谒本道节帅,并趋庭。
上佐、州县官宰相枢密使及本属长官,并拜于庭(天长、雄武等军使宰相枢密亦如之。)
参本府宾幕官曹掾,县簿、尉参令,皆拜。
王府官见亲王如宾职见使长,府县官兼三馆职者见大尹同。
县令、六品以下未尝参官,见宰相枢密及本司长官,并拜阶上。
流外见流内品官,并趋庭。
诸司非相统摄,皆称移牒。
分路者不得笼街及占中道,依秩序以分左右。
遇于驿舍,非相统摄及名位县隔,先至者居之。
台省官当通官呵止者,旧式。
文武官不得假借呼称,以紊朝制。
当避路者,若被宣召及有所捕逐,许横度焉。
太子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上柱国固安昭公崔敦礼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盖闻虞后纳麓。
五臣膺其宏图。
周王定霸
四友赞其英略。
故能拨乱□极。
类帝禋宗(阙三十六字)
至若献筹绨构之始。
树绩云雷之初。
成配天之功。
建定鼎之业。
经文纬武。
尊主庇人。
齐德夔龙。
连芳风力。
形图麟阁。
铭勒宗彝。
则我开府安郡公其人也。
公讳敦礼
字安上(阙十六字)
猷大公执钧。
享四履而匡王业。
亭伯达旨之作。
□□词林。
子玉□□之文。
思穷物理。
絓组奕叶。
方十纪之羽仪。
绅佩蝉联。
比九世之卿(阙十九字)煨烬□于缇䌷藏□被于简牍。
曾祖宣猷。
梁州总管
大将军通守汲郡
大浸稽天。
预奠川之鸿□可□□缟(阙二十四字)大将军代州总管太常卿礼部尚书固安县
学窥典坟。
文韬雅颂。
言成表率。
行为师范。
盛德光于八士。
芳□冠于十臣。
父寿。
周□□县男□□□通事(阙十七字)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
委质平基。
藻思越于牧马。
陪游河曲
鸿笔丽于应刘。
英声振于生前。
哀荣备于身后。
扬晖凤策。
播美龙图
公昭孝怀忠(阙三十四字)
日□之光。
渥水初腾。
骋千里以追电。
溟池将运。
抟九万以摩霄。
文极词条。
才高吞鸟。
学该繁露。
思逸梦蛟。
论道宰化之方。
体国经野之术。
齐晖稷契。
比美萧张。
□□属始(阙十八字)穷发□□□□□黄屋没于望夷。
黔首坠于涂炭。
大唐循玑升历。
辩□居元。
安车以礼通贤。
蒲轮以徵奇士。
公识芒砀之启圣。
知梁宋之兴王。
投刺辕门。
庇身有(阙二十四字)礼殆将□主感钻燧而增□对风树以兴哀。
高柴泣血三年。
扬臻居丧七载。
校斯至性。
讵可相方。
武德二年奉敕夺情。
左勋卫
四年通事舍人
□□□□飞(阙七字)(阙七字)缙绅六年奉敕捡校右骁卫长史□□右校叛换。
亟扰天田。
左贤陆梁。
将回地轴。
荡涤逋寇。
事藉谋猷。
奉敕副郢国公宇文士及妫州经略
事了还京。
公乃□元□奉□蒙忝□□旷□□□□□之恩□□易名奉□王之诏。
比斯□□彼何人哉。
□□四□奉敕往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
阴预戾园之谋。
将据河朔之地。
啸命凶丑。
肇为乱阶。
公非理被囚。
意在嫁□长□不□□□□□太宗嘉公乃诚(阙十一字)
赐绢五百疋。
□□□人金银器皿十一件。
细马一匹。
其年奉敕副御史大夫安吉郡公杜淹往武功。
遂简□还授中书舍人
司陛□申张武之茂功。
□□丝□□□□之(阙二字)贞观元年封固安县男
□土□枋书之以山河。
开国成家。
传之以茅赋。
六年员外散秩常侍
中书舍人
七年太常少卿
三雍七郊之礼。
则□之于灵台。
九成□英之乐。
□□之于(阙十一字)山□□□□□大□□使□于汉中□□□□□□行旃于夏首化洽九江
循吏于是弹冠。
贪夫为之解印。
声高八俊。
誉迈二星。
九年属有国哀
灵驾进发。
以公摄侍中□人□丧事。
十年授□□少(阙十字)兵部侍郎
□□静□兵机戢武之先。
□□定功。
戎昭禁暴之本。
□选列代。
咸寄亲贤。
今授此官。
允于佥望。
昔炎政□季。
□宇混淆。
六乐与沙鹿俱崩。
三礼将原火(阙十三字)之多(阙十三字)固安县
□年加爵为侯。
护军
延陁恃烛龙之阻深。
骋射雕之小伎。
失事大之节。
怀淩长之心。
公运娄敬之良筹。
郑众之雄辨。
呼韩以之削枉。
□□于是(阙十六字)使还□授□部侍郎
上护军
随班列也。
其年又奉使往延陁论和亲事
蒙赐绢三百疋。
其年授右屯卫将军
望超二卫。
□重三军。
方信布之爪牙。
比良平之心腹。
汉朝□宠极□魏(阙十八字)银青光禄大夫
灵州都督
李牧作宰。
声震龙庭。
魏尚剖符。
威慑狼望。
胶折息萧关之骑。
月满绝甘泉之烽。
拱年授银青光禄大夫
兵部尚书(阙十七字)
七年□驾(阙十一字)武侯大将军左右相辟杖事位光七命。
职统五戎。
政典伫之以纳言
喉舌寄之以元凯。
声驰礼阁。
誉满周行。
寻正除兵部尚书
捡校(阙十七字)之酋(阙七字)方之长浮□海以来庭。
左雄之流誉东京
韦贤之飞英西汉
不之尚也。
其年副太尉赵国公捡校山陵卤簿。
事毕。
蒙进爵为公。
食邑一千户。
赐物五百段(阙二十六字)
以赞时雍□侍□□中书令□□□□载笔西省
司八柄以奉纶言。
负玺左曹
托七车以对明诏。
献替旒扆。
损益机断。
虽渭浦兆叶周。
傅阴梦感殷。
□□□方(阙十八字)(阙九字)缨玉裕曳□□絧楼汉室将次孺比肩。
晋朝孝伯方驾。
心敦淡泊。
志尚清虚。
固让机权。
愿归閒逸。
既而承华肇建。
望苑初开。
审喻藉以正人。
调护资于(阙二十字)食邑三百户
尚舍直长
赐物八百段。
桓荣硕儒。
离经于副主。
臣□通识。
训从于储君
故以德茂曩贤。
名高往哲者也。
而东流难止。
西景易沈。
未登千月之期。
奄切九□之□以显庆元年岁次□□□月癸巳朔三日乙未。
薨于□阳里第。
春秋六十有一。
哀感宸极。
痛结储闱
闾里于是兴嗟。
簪裾为之挥涕。
舆驾于龙门举哀。
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职方郎中温□□□□□□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阙十一字)陪葬昭陵
鼓吹往还。
□事葬事官给。
务从优厚。
仍令兼司农卿长孙知人监护。
太府少卿韦思齐为副。
又令中书侍郎李义府持节吊祭。
皇太子则□□□□□仍令□□□□□韦□率更令萧钧致祭
太常考行。
谥曰昭公
礼也。
其年十月壬辰朔十八日已酉。
窆于昭陵南安乡平美里。
惟公降辰昴之秀气。
禀岳渎之精灵。
郁郁材耸栋梁。
汪汪量澄江海。
□□□□□□登(阙七字)乃□□□□□博穷开辟。
洙□之教聿兴。
藻轶翰林
睢涣之文斯著。
怀仁履信。
蕴德居贞。
为衣冠之表缀。
实朝伦之规矩。
自随风不竞。
海县分崩。
三户兴灭秦之师。
八百起亡殷之众。
人□□□之□家□□□□□太宗膺赤□之符。
殄绿林之□再安地纪。
重正天纲。
公□日月之晖。
献戡剪之略。
茂勋斯建。
神算远闻。
吐纳赤墀。
对扬流誉。
侍卫丹扆。
巡警有声。
建节榆关。
尘清柳室。
张旃鹿塞。
雾布狼山
□银□□朝(阙十四字)户求才。
方令君之举□开门接士。
□□□之待贤。
散金恤穷。
指囷济物。
王孙惭其好施。
子敬愧其轻财。
博识古今。
晋朝之武库。
决胜樽俎。
冠秦官之智囊。
见□之(阙二字)马援之诫。
闻人之善。
□□曹邱之(阙十二字)多□□□禾足俦。
崇荀孟儒雅之风。
鄙申商文峻之法。
可谓廊庙之瑰宝。
朝序之宗从者焉。
而眉寿莫终。
麦邱之祝遂爽。
日制未及。
□□之□无□便(阙二十六字)太子通事舍人□业等。
哀缠罔极。
痛切天经。
至性尽追远之心。
孝德究慎终之道。
田变海。
深谷为陵。
懿范不传。
徽猷永没。
所以勒兹三□继公之遐踪(阙二十八字)
乃为铭曰。
仪天曾构。
控地长源
大庭诞祉。
尚父开藩。
赋超雅颂。
论拟文言。
家传积善。
世德高门(其一)
辰象降精。
挺生(阙二十一字)略括囊文史(其二)
随政道销。
运终天禄。
戏亭军丧。
汉滨舟覆。
日□狐鸣。
星亡鬼哭。
怀生择主。
元天改卜(其三)
圣人有作。
乘时定乱。
负鼎经启。
托剑匡赞。
屡献嘉谋。
(阙十其阙七一字四字)防□光□□□□□□●(廴屲)玉塞
杖节铜梁
□流典客
高奉常(其五)
八屯警卫。
六官述职。
龙池鼓鳞。
凤条矫翼。
子房审喻。
长舆亮直。
俨若朝典。
隐如敌国(其阙一六字)
(阙三其阙二十字七字)毕陌阵列原阡□窗遽□金字方镌。
佳城照日。
宰树笼烟。
玉棺永閟。
宝剑空悬(下阙)
内殿弹奏仪奏 五代至宋初 · 刘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唐文拾遗》卷四七
自汉,朝次每遇内殿起居,台司左右巡使先入起居,后于殿廷左右立定,百官始入起居,有失官仪,便宜弹奏者。
今后欲依入閤弹奏仪,折署奏后,宣徽使言所奏知,通事舍人喝拜,再拜讫,便退。
如两巡使自有失仪,亦候班退,互相弹奏。
按:《五代会要》卷一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